行為經濟學 : 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?

  • 作者: 蓋瑞.貝斯基、湯瑪斯.季洛維奇
  • 原文作者:Belsky Gary、Gilovich Thomas
  • 譯者:羅敏學
  • 出版社:寶鼎
  • 出版日期:2010/12/04

1. 金錢絕非生而平等

  • 讓小錢變大錢
    • 終結謎團
  • 貶值的錢
  • 這不是祖母的錢

思考與處理方向

  • 警示信號

    你可能已經出現劃分心理帳戶的傾向,如果:

    • 自認用錢謹慎,卻始終存不了錢。
    • 銀行有存款,卻也有信用卡的循環債務必須處理。
    • 你比較會亂花退稅的錢,卻不會隨便揮霍存款。
    • 當你用信用卡付帳時,花的錢比你用現金付帳還要多。
  • 想象自己身處在沒有信用卡的世界裡
  • 見樹又見林
  • 消費停看聽
  • 請想象:所有的收入都是血汗錢
  • 切割收入,有效儲蓄
  • 善用心理帳戶

2. 當半斤不等於八兩

  • 風險生意
    • 你的想法已經被定型了
  • 端看你的切入點
  • 知所進退
    • 家庭經濟學
    • 儲蓄恩典
  • 否極泰來

思考與處理方向

  • 警示信號

    你可能已經深受「損失規避」或「沉沒成本謬誤」所害,因此:

    • 你根據已支出的金額, 決定之後的重要花費額度。
    • 你喜歡債券更勝於股票。
    • 你傾向於賣掉獲利的投資、保留虧損的投資。
    • 當股價下跌時,你會急着出清手上的股票。
  • 別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
  • 測試你的風險耐受程度
  • 投資多樣性
  • 遵守五年法則
  • 遵從100法則
  • 保有宏觀的視野
  • 不妨動動你的筆吧!
  • 忘掉過去
  • 按下倒帶鍵
  • 轉虧爲盈
  • 善用「韋伯定律」
  • 最後,別一直關心你的投資

3. 不願面對的心魔

  • 叮叮叮,猴子下山來點名!
    • 大胃王
  • 過猶不及
    • 買股票就像買襪子
  • 操之在己(嗎)?
    • 已知數
  • 敝帚自珍
    • 得寸進尺
  • 道歉也沒用了
  • 學生們,請大家看過來

思考與處理方向

  • 警示信號

    你可能已經深受「決策癱瘓」所害,如果:

    • 對於該投資什麼產品,你始終猶豫不決。
    • 你從不提撥部分薪水到退休金帳戶中。
    • 對於自己錯誤的選擇,你總是很自責。
    • 你常購買備有「商品鑑賞期]的商品,但是又不常退還給廠商。
    • 你遲遲不肯決定,應該投資何種商品?
  • 選項越少越好
  • 記住: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
  • 別忘了還有機會成本
  • 開啓自動駕駛
  • 設定截止期限
  • 善用內心想法
  • 尋求專家意見

4. 數字麻痹

  • 變調的房價
  • 你不可不知的機率
    • 給樂透迷的建議
    • 提高自負額,省下更多錢
  • 數大偏誤

    思考與處理方向

  • 警示信號

    「數字麻痹」可能已將你帶向錯誤的理財決策裡,如果:

    • 你投資裡去年表現優異的共同基金。
    • 你的保險自負額非常低。
    • 你不是很瞭解通膨與購買力之間的關係。
    • 投資時,你不太考慮手續費及管理費用。
    • 你無視於複利的存在,繼續積欠信用卡卡債。
    • 你其實不太瞭解「複利」的概念。
  • 短暫的成功不代表什麼
  • 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
  • 順應「時」運
  • 重視基本率

5. 拋下成見

  • 定錨
    • 高房價又如何?
  • 小覷的建議
    • 真假折扣
  • 你所不知的。。。

    思考與處理方向

  • 警示信號

    你可能已經受到「確認偏誤」或「定錨效應」的影響,如果:

    • 你對於自己的議價能力非常自信。
    • 你在投資或消費之前,不太會先做點研究。
    • 你總是毫無來由地就對某個品牌特別忠誠。
    • 你很難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賣出投資。
    • 你無法自己估算價格,而是必須仰賴賣方的定價。
  • 尋求更多的建議
  • 打破沙鍋問到底
  • 認清事實吧!
  • 特別小心最低付款額
  • 保持謙虛

自我設限

  • 信心遊戲
    • 健身不健身?
  • 建議停看聽
  • 別跟我談錢途
  • 自售謬誤
  • 不公平交易
  • 正面是我贏,背面是我輸
  • 太過熟悉
  • 適得其反

    思考與處理方向

  • 警示信號

    「過度自信」會害你損失慘重,如果:

    • 決定支出重大開銷前,沒有事先做好研究。
    • 投資成功時,你會更有自信;失敗時,你會找理由解釋。
    • 你認爲自己總是都在「擊敗大盤」(beat the market)。
    • 你經常在買賣交易,尤其當佣金在打折或是可以線上支付時。
    • 你認爲不用聘請房屋經理人也可以輕鬆賣屋,而且這樣做是個聰明的選擇。
    • 比起單次購票入場,你比較喜歡套票或年度會員制。
    • 你不知道自己投資的報酬率爲多少。
    • 你深信投資自己知道的公司,可以確保獲利。
  • 投資人必須瞭解自己
  • 少估25%的獲利,多估25%的損失
  • 考慮分次買進
  • 問自己三個重要的問題
  • 詢問他人意見

心理帳戶

人們習慣依據錢的來歷、存放的地方或花用的方式,來將錢加以分類以及決定不同的處理方式。

損失規避(loss aversion)

行爲經濟學術語,代表我們對損失的看法。

沉沒成本謬誤(sunk cost fallacy)

我們對於已經付出的成本總是難以忘懷。

現狀偏誤(status quo bias)

意指人類對於安於現狀的偏好。

稟賦效應(endowment effect)

我們總會有「敝帚自珍」的傾向。人們只重視自己現在必須支付的錢,卻小看了機會成本(意指錯失機會所付出的代價)。

展望理論

人們對於所有事物的價值判斷就只有「得」與「失」兩種;我們只會注意到獲得與失去,而不會去考慮這樣的得與失對我們整體影響是好是壞。

處分效果(disposition effect)

投資人會太早實現獲利的投資,卻持有太久的損失部位。

  • 最好把投資火力集中在共同基金上,其中又以指數型共同基金(隨股市和債券市場的大盤走勢漲跌)爲佳。

分散投資(diversification)

將投資分散到股票(或股票共同基金)、債券(或債券共同基金)、貨幣市場基金或甚至是房地產(如果你名下沒有房屋,最好的辦法就是透過不動產投資信託)。

五年法則

倘若你在五年之內有需要用錢的話,你必須以現金或政府公債等類似現金的形式,將一筆錢先存起來。若仍留在股票市場,可能會因爲股市表現不佳而虧損。

100減掉年齡法則

如果你在五年內沒有要使用到長期存款的話,你的投資組合中,股票應該要佔較高的比例。假設現在84歲,那應該拿長期儲蓄的16%(100-84=16)去投資股票(而且最好是指數型共同基金)。

韋伯法則

分兩次體驗疼痛,會比一次體驗兩種痛還要更痛。

決策癱瘓

當人們擁有的選項越多,他們越有可能什麼都不做。

利弊對照(tradeoff contrast)

當我們在衆多選項中權衡利弊時,這些選擇的優缺點會因此被強化或減弱。

極端趨避(extremeness aversion)

當人們在衆多選項中抉擇時,他們會傾向於選擇介於中間的選項。

  • 值得沉思的原則:每分錢皆平等;損失之痛大於獲得之喜;花掉的錢,就已經無所謂了;完全取決於你的看法;選項太多,只會讓你更難選擇;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